各镇街(园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局),各有关单位(企业):
为深入贯彻国家“双碳”目标,响应我市高质量发展要求,引领全市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建功立业实践,激发职工群体的劳动热情与创新活力,提升低碳设计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助力我市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东莞市总工会决定联合举办2025年东莞市“低碳东莞”建筑工程行业设计职业技能竞赛。为保障竞赛顺利实施,确保竞赛圆满成功,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竞赛宗旨
本次竞赛以“低碳生活,绿色未来”为主题,旨在激发建筑设计从业者和运营管理者的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推动低碳、绿色、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以及运维管理经验在我市的传播实践。竞赛鼓励结合我市环境与生活方式,设计兼具功能价值与低能耗的建筑工程行业设计作品,以选拔技术人才,推广前瞻性和可行性的低碳建筑工程行业设计方案及运维管理模式,为我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竞赛也为公众提供了解低碳技术和理念的平台,提升全社会环保意识,助力建设绿色健康宜居的东莞。
二、组织架构
(一)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东莞市总工会
承办单位:东莞市企石镇总工会
中建四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东莞)
中建四局EPC设计院
东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中心
广东省绿色建造与装配式墙材专委会
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
东莞市创新方法研究会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东莞市BIM技术联盟
东莞市绿色建筑协会
东莞市土木建筑学会
东莞市勘察设计协会
(二)竞赛组委会
成立竞赛组委会,负责本次竞赛的组织领导工作。
主 任:
陈伟鹏 东莞市总工会党组成员、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雍春亭 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三级调研员
副主任:
邓任洪 东莞市企石镇党委委员、总工会主席
苏 洋 中建四局安装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成 员:
王伟雄 东莞市总工会劳动保护部部长
饶智鹏 东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主任
杨秀娟 东莞市企石镇总工会专职副主席
黄惠玲 东莞市企石镇总工会副主席
张彤炜 东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李伟锋 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主任
陈少云 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安 霞 中建四局EPC设计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何 伟 中建四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尹淑芬 东莞市总工会劳动保护部干事
潘冬梅 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杨有明 中建四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
刘汉辉 中建四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
尹 红 中建四局安装公司两院行政总监/工会主席
周金永 中建四局安装公司EPC机电设计院设计中心负
责人
(三)竞赛组委会办公室
竞赛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市科协事业发展中心,具体负责竞赛组织管理和日常安排。
主 任:陈少云
副主任:潘冬梅
成 员:市科协事业发展中心相关工作人员
(四)竞赛工作组
竞赛组委会办公室下设赛务组、后勤保障组、宣传组、仲裁组、考评专家组。
1.赛务组
职责:负责制定竞赛日程安排,落实竞赛实施方案、通知;负责制发竞赛所需材料、物料;负责比赛期间场地、比赛设备及配套设施的安全确认等工作;负责选手报名、资格审查、材料收集、竞赛奖励积分等赛事有关工作;联系落实赛事试题并做好保密工作,协助裁判的有关执裁工作;负责赛事相关仪式的组织协调工作。
人员:何颖秀、姚智丰、张佩玲
2.后勤保障组
职责:主要负责安排竞赛有关人员的报到、食宿、交通、医护和礼仪等后勤保障工作;负责竞赛专家、参会领导和嘉宾接送、用餐安排;负责落实比赛场地和布置工作。
人员:黄海锋、姚智丰
3.宣传组
职责:负责协调有关媒体,宣传信息发布,竞赛网络推广工作,制作竞赛视频;拟定主持稿、新闻稿、领导讲话稿;协调现场播放视频及音乐等工作。
人员:姚智丰、何颖秀
4.仲裁组
职责:负责接受竞赛书面申诉,提出处理意见,报竞赛组委会审批,作为争议的最终处理意见。
人员:张佩玲、庾慧相
5.考评专家组
职责:组织编制竞赛规则、竞赛技术文件及命题;为组委会提供专业性、技术性咨询;协助实施技术保障;全程参与竞赛现场执裁、评分、成绩汇总登记、竞赛结果的核实、发布等工作;根据职责参与处理竞赛过程中的突发情况等工作。
人员:王志刚、罗伟群、李玲英
三、竞赛项目
竞赛分为两轮,第一轮参赛队伍按照参赛要求提交参赛作品(建筑设计类、运维类)评审,由评委根据各类作品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参赛作品应严格按照《作品目录格式及要求》(附件2)要求,提交到指定邮箱。第二轮为现场答辩,均由参赛选手独立完成,由专家组根据评分标准及项目的综合因素(如项目的降碳综合效益、项目复杂程度以及采用的技术可推广性等)进行评分。
(一)团体类
团体类分两轮进行。第一轮为淘汰制作品评审,专家评审组依据提交作品进行评分,按分数排名选出前12名队伍晋级第二轮答辩;第二轮由专家评审组根据答辩情况进行评分,所得总分为团体最后分数,据此评选出团队一、二、三等奖。
(二)个人类
个人名次按团队得分名次确定,授予各获奖团队的主力队员,决出个人前8名选手。
四、竞赛形式及标准
(一)竞赛形式
本次竞赛为参赛作品评审和答辩两部分。
(二)参赛作品评审标准
本次竞赛可提交的参赛作品分为建筑设计类和运维类两类,作品分值共100分,专家组分别对提交的设计类和运维类作品打分,根据分数排名选出前12名队伍进入答辩。各类作品要求及评分标准如下:
1.建筑设计类作品:低碳新建建筑方案设计
(1)设计范围
聚焦典型新建场景,以华南地区为主。包括产业园项目、住宅项目、大型公共建筑类项目,任选一类设计。
(2)核心要求
低碳目标:新建的居住和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应分别在2016年执行的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平均降低40%,碳排放强度平均降低7kgCO2/(m2·a)以上。
技术融合:突出建筑的舒适性和适用友好性,采用“被动式设计+主动式节能”组合技术,如岭南特色骑楼遮阳系统、光伏建筑一体(BIPV)、雨水回收与中水处理系统等。
成本控制:全生命周期成本回收期不超过12年。
(3)提交成果
设计深度应达到初步设计深度要求。应提交设计说明书、全套图纸、效果图、绿色性能分析报告、碳排放测算报告(采用《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 51366-2019)、成本分析报告、汇报PPT等。
(4)评分标准
2.运维类作品:既有建筑低碳运维与改造
(1)运维对象
华南地区内投入使用两年以上的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公共服务类建筑、学校类建筑、医院类建筑、住宅小区类、工厂企业类等。
(2)方案核心要求
A.现状诊断
包括能耗诊断,设备诊断,管理诊断。识别高耗环节,排查核心设备运行状况,分析现有运维制度,调查使用者节能意识。
B.低碳改造措施
包括设备改造方案、围护结构改造方案、运行制度调整方案等。
C.日常运维管理
包括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智慧化管理系统应用,能耗分析报告。
D.碳排放与废弃物管理
a.碳排放管理:按《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 51366-2019)建立台账,年度碳减排量分析。
b.废弃物管理:结合东莞“无废城市”要求,制定垃圾分类方案(可回收物回收率≥40%、厨余垃圾资源化率≥30%),建筑改造垃圾优先就地资源化(如混凝土破碎后用于路基)。
E.应急保障措施
应对特殊气候如高温、台风以及故障的应急措施。
(3)提交成果
现状诊断报告,改造与运维方案手册,智慧运维系统设计方案,效益测算报告等以及汇报PPT。
(4)评分标准
(三)现场答辩
入围团队现场答辩(建筑设计类8分钟陈述+5分钟问答,运维类10分钟陈述+7分钟问答,含数据真实性核查),答辩分值共100分,评审专家现场打分,确定名次。各类作品答辩评分标准如下:
1.设计类作品答辩评分标准
2.运维类作品答辩评分标准
(四)成绩评定
裁判员根据评分规则进行评判,提交的作品资料如有错漏按照评分规则扣分。裁判员三人为一组,按照规则和分工各自单独评分后以组为单位汇总成绩,所有成绩需由评分裁判和裁判长签字确认。
(五)成绩计算
按照总成绩高低进行排名,不设并列名次,若出现总分相同的情况,竞赛组委会将优先复核得分,由竞赛组委会将启动合议程序来评定最终结果。大赛组委会办公室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评审。评审全过程严格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成绩计算标准参照上述各类评分标准。
1.团体成绩
第一轮按照评分标准打分,按分值排名。作品分值相同时,团体实操成绩高者排前;团体实操成绩仍相同时,实操完成时间短者排前;实操完成时间仍相同时,团体中选手之一的个人总成绩排名在前者,该参赛队列前。
2.个人成绩
按照3(理论):7(实操)的权重合并计算参赛选手个人总成绩。个人总成绩相同时,实操成绩高者排前;实操成绩仍相同时,则以实操完成时间短者排名靠前;实操完成时间仍相同时,加赛理论知识考试。
五、评审方式
(一)建筑工程行业低碳设计作品评比(初赛)
专家组分别对设计类和运维类作品打分,选出前12名队伍。
(二)作品答辩(决赛)
由专家组根据得分分值及项目的综合因素(如项目的降碳综合效益、项目复杂程度以及采用的技术可推广性等)最终确定团体奖名次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其个人奖原则上授予各参赛队伍主力队员。
六、竞赛时间及地点
本次竞赛分为初赛(参赛作品评审)和决赛(线下答辩)两个阶段,竞赛评审采用专家组评审方式进行。
(一)初赛:参赛作品资料提交
1.时间安排
(1)作品征集截止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3日(逾期提交作品将不列入参赛作品)。
(2)作品评审阶段:2025年11月25日—11月27日(由3名专家评审,筛选12组参赛队伍入围)。
2.地点:线上提交作品。
(二)决赛:作品答辩
1.时间:2025年12月2日
入围团队现场答辩,评审专家现场打分,确定名次。
2.地点:东莞市企石镇木棉工业区31号中建四局安装公司EPC机电设计院一楼会议室。
以上竞赛时间、地点如有调整,以竞赛组委会通知为准。
七、参赛报名
(一)报名条件
1.高校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设计、能源工程等相关专业的职工以及存在劳动关系的学生(如在职研究生等);
2.建筑设计企业、绿色建筑咨询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部门团队等。
3.东莞本地物业管理公司、能源管理服务公司(须具备1项以上节能改造项目案例)、智慧运维技术企业、工厂企业运维管理团队等。
注:已获得市级(含)以上“五一劳动奖章”称号的不能报名参加同一职业工种的比赛。
(二)组队方式
以团队方式进行参赛,每家参与单位可报3个团队,每个团队可报2个项目;每队由3至5名选手组成,并设1名主力队员,主力队员应对项目进度和项目技术进行整体统筹负责,团队各成员应明确项目任务分工。参赛队伍及人员一经报备,不得随意更换。
本赛事不允许职工个人单独报名参赛。参赛企事业单位必须是东莞市注册公司、东莞分公司或在东莞参建项目的相关企业,参加人员必须出具所在公司提供的工作证明或东莞社保凭证。
(三)报名时间
即日起至2025年11月9日。
(四)报名方式
1.报名所需材料
(1)2025年东莞市“低碳东莞”建筑工程行业设计职业技能竞赛参赛报名登记表(附件1);
(2)相关作品资料(作品目录格式及要求见附件2);
(3)参赛承诺函(附件3)。
以上电子材料(盖章扫描版PDF和可编辑电子版word)由参赛单位统一打包发送至竞赛组委会联系人邮箱并及时联系相关负责人确认收件情况;同时将以上资料的纸质版原件邮寄到东莞市莞城新芬路38号东莞科学馆4楼存档。报名材料须真实无误,如发现违规报名、冒名顶替等行为,将取消违规人员所在团队成绩。
注:为统一资料规范,便于组委会整理及评审查阅,所有资料均需提交 PDF 版本;且设计说明书、现状诊断报告篇幅≤50页,汇报PPT≤20页,详细的作品提交要求见附件内容。
2.联系方式
联系人及电话:何颖秀,0769-22119787
竞赛组邮箱:dgkjkp@163.com
邮寄地址:东莞莞城新芬路38号东莞科学馆4楼
八、奖项办法
本次竞赛为市级竞赛。奖项设个人奖、团体奖。
(一)个人奖
个人奖项按团队得分名次确定,授予各获奖团队的主力队员,即设个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获奖个人由竞赛组委会颁发获奖证书。
个人第一名获得者,符合相关条件的由市总工会按程序授予“东莞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获得个人前8名的参赛选手,由市总工会授予“东莞市职工技术标兵”称号并颁发证书。
(二)团体奖
在设计类和运维类的团队作品中,按团队成绩排名,设团体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一等奖奖励3000元/名,二等奖奖励2000元/名,三等奖奖励1000元/名,获奖团队由竞赛组委会颁发获奖证书。
获得团体第一名的团体,符合相关条件的由市总工会按程序授予“东莞市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
九、申诉与仲裁
(一)申诉
1.参赛选手对不符合大赛规定、有失公正的评审、计分,以及对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等,均可提出申诉。
2.选手申诉均须在规定时限(竞赛结束后1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组提出。仲裁组应认真负责地受理选手申诉,并将处理意见尽快反馈当事人。
(二)仲裁
1.为保障比赛顺利进行,保证比赛结果公平公正,组委会下设裁组。仲裁组负责受理大赛中出现的所有申诉并进行仲裁。
2.仲裁组的裁决为最终裁决,参赛选手不得因申诉或对处理意见不服而停止竞赛,否则按弃权处理。
十、本实施方案解释权属本次竞赛组委会,未尽事宜由组委会另行通知。
附件:1.2025年东莞市“低碳东莞”建筑工程行业设计职业技能竞赛参赛报名登记表.docx
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东莞市总工会
202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