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其中,东莞市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做法入选。


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莞城街道西北端,毗邻东江南支流,总面积约16.33公顷,是东莞市历史城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骑楼街区,也是“滨水而兴”的河岸商埠典型代表。街区历史遗存丰富,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却金亭碑)、广东省保护文物单位1处(容庚故居)、历史建筑38处、历史街巷6处,集中体现岭南明清古城外街区格局特色以及近代居住、市井商贸和公共活动场所的历史风貌特征。

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
中兴路-大西路历史文化街区自明代开始发展,到民国初年基本成型,并于1930年开始改建为骑楼街,历经近百年风雨,建筑保存现状较差,人居环境有待改善提升。为此,我市注重地上地下协同效应,以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等精细化手法提升街区的内在品质,一体推进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打造多元共生的历史文化街区。
地上建设方面,采用绣花功夫对包含31处历史建筑在内的362栋建筑开展精细化排危加固,保护性挖掘出了10余个老商号,再现传统建筑风貌和老城生活场景;编制街区改造消防设计优化研究报告(消防设计导则),增加消防水池等消防设施,实现消防安全保障;融入适老化与儿童友好理念,通过活化闲置空间新增9处口袋公园、2处街角广场及4处中庭,构建多层次公共空间体系。

中兴路78号骑楼修缮前后对比图

“天成纱罗绸缎”商号修复前后对比图
地下建设方面,揭盖复涌珊洲河,活化打造1公里滨水文化带,保障片区水安全,恢复城水共生的城市格局;新建高标准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在每个巷道口设置截流井接口,重建排涝泵站,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降低内涝风险;完善提升地下管网供水系统,更新老旧、破损给水管网,保障供水品质;实施三线下地工程,将街区架空线缆埋设入地,还原街区天际线,提升整体风貌。

改造提升后的珊洲河西段
下来,我市将持续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系统保护、活态传承,统筹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民生、保护与利用、单体保护与整体保护等多方面的关系,做到历史保护传承与更新活力再生的有机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