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住建局作为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牵头单位,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的同时,率先垂范,自我革命,推动施工许可阶段审批程序持续优化。
措施一:简化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2018年开展的首轮改革,将施工许可阶段的10个事项(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承接业务登记,合同备案,保函备案,安全措施备案,视频监控合同备案,质量监督登记、安全监督登记)全部并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事项实行并联办理,审批资料从96项资料压缩为19项,审批时限从33日压缩为10日。2019年开展新一轮改革,进一步清理施工许可前置条件,将本阶段特殊工程消防设计审查、用能报装等事项全部调整为与施工许可并行办理,同时将施工许可申请材料进一步精简至13项,办理时限压缩至5日。2020年,继续内部“加压”,进一步深化改革,将施工许可申请材料进一步精简至11项,办理时限进一步压缩至3日。
措施二:积极落实联合审图,提升办事便捷度。印发《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联合审图的通知》,全面推进联合审图要求,将消防、人防、防雷、通信等技术审查并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由一家施工图审查机构完成。推行多审合一数字化审图,实行施工图设计文件无纸化申报、审查和审核确认,大幅提高了审图效率。
措施三:变审批为监管,为企业减负。将事前审批改为事中事后监管,印发《关于精简和修改填报材料提升施工许可办事效率的通知》,精简“监理合同或建设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情况”“无拖欠工程款情形的声明”“施工组织设计及其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费支付计划”《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申请承诺书》等4项材料,“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的证明材料”“危大工程清单”“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具体措施资料”“危大工程安全管理措施资料”等4项材料改由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核查,“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缴存资料”改由属地镇街住建部门收取,利用监管方式的小变化,实现放开审批的大“门槛”。
措施四:实现工程项目信息共享复用。建成工程项目信息共享复用平台,在住建系统内部率先实现了工程项目审批信息和申报材料的共享复用。平台以“项目最大化”为原则为每个项目建立唯一的项目档案,有效解决了项目覆盖范围可变、项目审批信息对应关系复杂多变的突出问题,为信息共享复用扫清了障碍。平台与业务系统关联,自动归集审批业务生成的审批信息,供后续审批环节调用,对其他部门出具、暂未能形成电子证照的书面证照,则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扫描上传并归集到项目档案中,供后续环节反复调用。截至目前,该平台共为3559个项目豁免25.42万份书面材料,平均每个项目豁免了71份。
措施五:全面推广电子证照应用。今年以来,市住建局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推广电子证照应用,先后对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房地产预售许可证、房地产现售备案证、基础和基坑工程施工报建证明、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证、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查意见书、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备案凭证等一批证书实施电子证照,不再颁发纸质证书,改由企业自行下载、打印和使用。截至11月30日,共完成2887个电子证照制作发证。
措施六:创新实施分段报建,为企业投资提速。项目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及依法确定施工总承包单位后,即可办理基坑或基础工程施工报建证明,实现“拿地即开工”。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同步开展主体工程施工图设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施工图审查、消防设计审查等工作。此做法一般可压缩项目建设周期3个月以上,有力促进了项目落地建设,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2019年至今年11月30日,该政策共惠及236个项目,未出现因此而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失败案例,实施效果得到各方好评。
材料的精简、流程的优化,为我市实现施工许可全程网办创造了有利条件,真正实现了无成本的“零跑动”。